第648章 终是画中人
此时已是上午9时。
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
可在这片高地上,只有阴冷。
那是属于死亡的气息。
就算最坚强的战士也感觉浑身冰冷,那是战士对于死亡本能的抗拒。
因为这座山上,中日双方,只一天时间,就丧生千余人。
可谓是死亡高地。。
但没有人选择离开,依然站得笔直,不管山上还是山下,目光都聚焦于山顶。
山坡上,留下的是日军丑陋的尸体碎块和令人作呕的气味儿,但山顶上,却是他们兄弟的命。
现在,他们来给他们送行来了。
一排排的士兵们都站着,胸膛挺的高高的,凝视着他们的长官。
陆军中将带着陆军少将,陆军上校带着三名中校,六名在这片阵地上军衔最高的军官,在山顶已经被重炮炸至酥软的阵地上挥汗如雨的挖掘。
那是,在给战死在这片高地上的所有官兵挖墓穴。
这也是唐刀给独立营立下的规矩,但凡战后有足够条件,最高长官必须为战死者挖掘墓穴。
做为长官,他们无法为那些听从自己命令走向死亡的士兵们做更多,那么,就身体力行帮他们挖开坚硬的土地吧!
陆军中将听到唐刀的这条奇怪军令后,一言不发,推开自己的勤务兵,主动拎起了工兵铲,加入劳作之列。
热汗滚滚,滴落于泥土之中。
将军和校官们滴落的是热汗,周围站得笔直的士兵们流下的却是热泪。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过如此吧!长官为我等挖掘墓穴,我等当为长官效死。
做为这片阵地上唯一能够自己走下来的士兵,土豆呆呆的站在一边,他的身旁,是一个个盖着破烂军服的子弹箱,不过,数量并不多。
他或许是唯一有资格和将军上校中校们一起挖掘墓穴的士兵,但他没有去,他选择守灵。
陪着他刚刚所找到的弟兄们。
站立着,陪伴着。
只是,守灵者只一人。
无比萧瑟的背影,让人觉得心酸。
澹台明月看着这名士兵孤独的背影, 满眼怜惜。
她原本想用照相机记录下土豆的背影, 可她终究是不忍, 她怕这张可以震撼到所有人的照片成为这名年龄不过十六岁士兵终身梦魇。
因为孤独的背后,是数不尽的牺牲啊!哪怕他日后年过花甲,回想起这一幕, 也会心如刀割的吧!
所有人都无法忘记,这名川军二等兵在之前的清扫战场中, 找到一片沾染着血肉的蓝色布条时, 如获至宝的模样。
他就那样捧在掌心, 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子弹箱,一边轻声念叨:“大锅, 对不住啊!把你弄疼咯.....”
一片被烈焰烤焦的血肉,那里知道什么是疼,如果放在以往, 老兵们肯定会嘲笑这名小小兵的脆弱, 可在这时, 看到这一幕的士兵们, 泪水却是怎么也控制不住。
远比那名再不掉眼泪的小兵要脆弱的多。
是的,若要比眼泪的话, 土豆真的可以算是这个战场上最坚强的军人。
登上这座小山的陆军中将流泪了,陆军少将流泪了.....
程铁首这样一个在大家伙儿眼中的铁头连长,在踏足这片阵地时, 更是仰天长嚎。
他的一个火力支援排和他一挺视若珍宝的机关炮,全部化成尘埃。
铁汉连长哆嗦着嘴唇, 带着他火力支援连的排长和班长们,于阵地上四处寻找, 企图找到自家弟兄的痕迹,可惜, 现实令他无比绝望。
编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排全排在最后关头以手榴弹炸碎了没有炮弹的机关炮,提上步枪当了步兵,一直固守山顶阵地,最终全员战死于山顶。
唯一运下山的五名重伤员,凌晨时分死了三人,天亮之后又再死两人。
铁头连长的火力支援排,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真正的全军覆没,一个人都没留下。
铁头连长找不到自己的兵,他们早已和这个阵地融为一体。
他仰天长嚎,他泪流满面。
可相对于那名半滴眼泪皆无, 却显得有些‘神经质’的小小兵来说,所有人却又知道,小小兵之悲,更甚于他。
因为,他的两百余兄弟,尽皆于此。
能找到一条带着血肉的蓝色军服碎布,已是极难。
数量高达一百余颗炮弹轰击下,这片不过数千平方米的小山头上,除了泥土,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物件,不管是人,还是枪,又或是其他什么东西,都是粉碎的。
之所以用子弹箱当棺木,就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只有碎裂的,能找到一只手或是脚,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数十名昂藏大汉,也只装了不过三个箱子,这是有军服碎片粘在一起作为己方人员标志的。
阵地上更多的其实是日军的,在炮弹的威力之下,曾经你死我活的双方,早已融为一体,再难分出彼此。
土豆消瘦单薄而悲恸的背影让澹台明月举步又止,她只能和所有的士兵一样,静静地看着,默默的等待着。
等待着他从痛苦中恢复,那亦是军人之责任。
军人,必须学会承受牺牲,承受战友离去之痛苦,否则如何撑起国家和民族。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必须钢筋铁骨心如坚石,哪怕他也会软弱,但他必须坚强。
没人去安慰,因为没人能安慰。
袍泽近乎全部战死的悲,是只有身处在其中之人才能领悟的悲;胜利之后,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互拥抱庆祝之痛,也只有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的痛。
澹台明月终是没有用相机,却用自己的笔写下了那篇名为‘孤独背影’的战地日军。
是的,这场击退上万日军完全可以记录于中日战争史之列的老鼠山阻击战,若以胜利之名刊载,对已然是焦头烂额的金陵保卫战可谓是一针强心剂,但澹台明月依旧固执的用“孤独背影”做为标题。
“这是属于一场胜利之后士兵的背影,我知道,胜利之后对于你我,对于军内高层,都是笑逐颜开之事,因为近千日寇毙命于此,因为日寇围我金陵之兵锋被阻挡。
可对于这名士兵来说,他没了朝夕相伴的战友,那些曾经揉着他脏乱头发喊他瓜娃子的大哥们没了,那些在最后时刻主动将生还希望留给他的大哥们没了。
唯一留给他的,只有孤独!
我不能用相机拍下这座丰碑,是的,没错,这个孤独的背影只能用丰碑来诠释,因为他的背后,是士兵们的牺牲。
他们无比普通,但当他们选择走上战场,守卫我华夏万家灯火之时,他们就是一座丰碑,我华夏之丰碑!”
不知有不少画家,根据澹台明月的描述,企图用画笔复原萧瑟略带佝偻的年轻士兵背影,只是,他们的画艺再如何精湛,都无法画出澹台明月笔下的那个人。
直到数十年后的某一天,一个身穿黄绿色旧军装的白发老者,久久伫立于3号高地战争纪念碑之下,从清晨至黄昏,而后立正高呼:“报告首长,七连、九连应到283人,实到1人!”
一名专门拍摄战争旧址的摄影师有幸抓拍到了这名老者的背影。
身形萧瑟而佝偻,腰杆却是笔直!
数十年时光转瞬即逝,青丝变白发,可归来依旧是少年,笔下之人依旧还是画中人。
数十年,终不得出。
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
可在这片高地上,只有阴冷。
那是属于死亡的气息。
就算最坚强的战士也感觉浑身冰冷,那是战士对于死亡本能的抗拒。
因为这座山上,中日双方,只一天时间,就丧生千余人。
可谓是死亡高地。。
但没有人选择离开,依然站得笔直,不管山上还是山下,目光都聚焦于山顶。
山坡上,留下的是日军丑陋的尸体碎块和令人作呕的气味儿,但山顶上,却是他们兄弟的命。
现在,他们来给他们送行来了。
一排排的士兵们都站着,胸膛挺的高高的,凝视着他们的长官。
陆军中将带着陆军少将,陆军上校带着三名中校,六名在这片阵地上军衔最高的军官,在山顶已经被重炮炸至酥软的阵地上挥汗如雨的挖掘。
那是,在给战死在这片高地上的所有官兵挖墓穴。
这也是唐刀给独立营立下的规矩,但凡战后有足够条件,最高长官必须为战死者挖掘墓穴。
做为长官,他们无法为那些听从自己命令走向死亡的士兵们做更多,那么,就身体力行帮他们挖开坚硬的土地吧!
陆军中将听到唐刀的这条奇怪军令后,一言不发,推开自己的勤务兵,主动拎起了工兵铲,加入劳作之列。
热汗滚滚,滴落于泥土之中。
将军和校官们滴落的是热汗,周围站得笔直的士兵们流下的却是热泪。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过如此吧!长官为我等挖掘墓穴,我等当为长官效死。
做为这片阵地上唯一能够自己走下来的士兵,土豆呆呆的站在一边,他的身旁,是一个个盖着破烂军服的子弹箱,不过,数量并不多。
他或许是唯一有资格和将军上校中校们一起挖掘墓穴的士兵,但他没有去,他选择守灵。
陪着他刚刚所找到的弟兄们。
站立着,陪伴着。
只是,守灵者只一人。
无比萧瑟的背影,让人觉得心酸。
澹台明月看着这名士兵孤独的背影, 满眼怜惜。
她原本想用照相机记录下土豆的背影, 可她终究是不忍, 她怕这张可以震撼到所有人的照片成为这名年龄不过十六岁士兵终身梦魇。
因为孤独的背后,是数不尽的牺牲啊!哪怕他日后年过花甲,回想起这一幕, 也会心如刀割的吧!
所有人都无法忘记,这名川军二等兵在之前的清扫战场中, 找到一片沾染着血肉的蓝色布条时, 如获至宝的模样。
他就那样捧在掌心, 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子弹箱,一边轻声念叨:“大锅, 对不住啊!把你弄疼咯.....”
一片被烈焰烤焦的血肉,那里知道什么是疼,如果放在以往, 老兵们肯定会嘲笑这名小小兵的脆弱, 可在这时, 看到这一幕的士兵们, 泪水却是怎么也控制不住。
远比那名再不掉眼泪的小兵要脆弱的多。
是的,若要比眼泪的话, 土豆真的可以算是这个战场上最坚强的军人。
登上这座小山的陆军中将流泪了,陆军少将流泪了.....
程铁首这样一个在大家伙儿眼中的铁头连长,在踏足这片阵地时, 更是仰天长嚎。
他的一个火力支援排和他一挺视若珍宝的机关炮,全部化成尘埃。
铁汉连长哆嗦着嘴唇, 带着他火力支援连的排长和班长们,于阵地上四处寻找, 企图找到自家弟兄的痕迹,可惜, 现实令他无比绝望。
编制最完整的火力支援排全排在最后关头以手榴弹炸碎了没有炮弹的机关炮,提上步枪当了步兵,一直固守山顶阵地,最终全员战死于山顶。
唯一运下山的五名重伤员,凌晨时分死了三人,天亮之后又再死两人。
铁头连长的火力支援排,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真正的全军覆没,一个人都没留下。
铁头连长找不到自己的兵,他们早已和这个阵地融为一体。
他仰天长嚎,他泪流满面。
可相对于那名半滴眼泪皆无, 却显得有些‘神经质’的小小兵来说,所有人却又知道,小小兵之悲,更甚于他。
因为,他的两百余兄弟,尽皆于此。
能找到一条带着血肉的蓝色军服碎布,已是极难。
数量高达一百余颗炮弹轰击下,这片不过数千平方米的小山头上,除了泥土,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物件,不管是人,还是枪,又或是其他什么东西,都是粉碎的。
之所以用子弹箱当棺木,就是因为,没有完整的,只有碎裂的,能找到一只手或是脚,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数十名昂藏大汉,也只装了不过三个箱子,这是有军服碎片粘在一起作为己方人员标志的。
阵地上更多的其实是日军的,在炮弹的威力之下,曾经你死我活的双方,早已融为一体,再难分出彼此。
土豆消瘦单薄而悲恸的背影让澹台明月举步又止,她只能和所有的士兵一样,静静地看着,默默的等待着。
等待着他从痛苦中恢复,那亦是军人之责任。
军人,必须学会承受牺牲,承受战友离去之痛苦,否则如何撑起国家和民族。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必须钢筋铁骨心如坚石,哪怕他也会软弱,但他必须坚强。
没人去安慰,因为没人能安慰。
袍泽近乎全部战死的悲,是只有身处在其中之人才能领悟的悲;胜利之后,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相互拥抱庆祝之痛,也只有自己的心,才能感受到的痛。
澹台明月终是没有用相机,却用自己的笔写下了那篇名为‘孤独背影’的战地日军。
是的,这场击退上万日军完全可以记录于中日战争史之列的老鼠山阻击战,若以胜利之名刊载,对已然是焦头烂额的金陵保卫战可谓是一针强心剂,但澹台明月依旧固执的用“孤独背影”做为标题。
“这是属于一场胜利之后士兵的背影,我知道,胜利之后对于你我,对于军内高层,都是笑逐颜开之事,因为近千日寇毙命于此,因为日寇围我金陵之兵锋被阻挡。
可对于这名士兵来说,他没了朝夕相伴的战友,那些曾经揉着他脏乱头发喊他瓜娃子的大哥们没了,那些在最后时刻主动将生还希望留给他的大哥们没了。
唯一留给他的,只有孤独!
我不能用相机拍下这座丰碑,是的,没错,这个孤独的背影只能用丰碑来诠释,因为他的背后,是士兵们的牺牲。
他们无比普通,但当他们选择走上战场,守卫我华夏万家灯火之时,他们就是一座丰碑,我华夏之丰碑!”
不知有不少画家,根据澹台明月的描述,企图用画笔复原萧瑟略带佝偻的年轻士兵背影,只是,他们的画艺再如何精湛,都无法画出澹台明月笔下的那个人。
直到数十年后的某一天,一个身穿黄绿色旧军装的白发老者,久久伫立于3号高地战争纪念碑之下,从清晨至黄昏,而后立正高呼:“报告首长,七连、九连应到283人,实到1人!”
一名专门拍摄战争旧址的摄影师有幸抓拍到了这名老者的背影。
身形萧瑟而佝偻,腰杆却是笔直!
数十年时光转瞬即逝,青丝变白发,可归来依旧是少年,笔下之人依旧还是画中人。
数十年,终不得出。